🐣

親⼦對話系列|(一)有能⼒,才能⾃由

image

在家自學要注意什麼?要怎麼要安排或執行計畫才是最適合孩子的?這恐怕是很多家長的焦慮來源。 在親子對話系列的第一談,邀請羽白學群的自學家長聊聊母女倆怎麼安排自學生活,怎麼花時間嘗試、協調、溝通的路上,在培養自主的能力中獲得免除焦慮的自由。

採訪/周舒儀

與談/邱灝芝 

製圖/林采璇

image

申請⾃學第三年,加⼊⽻⽩學群第⼆年,灝芝與⼥兒還在摸索屬於⾃⼰的⾃學之 路。跟很多⾃學家庭⼀樣,會⼀直以為⾃⼰沒有在軌道上,這也往往是親⼦衝突的 點——因為覺得已經⾃學⼀兩年了,應該要很清楚知道⼀些事情?灝芝說:「但是 其實回到親⼦關係來看,她⽣出來到現在,其實我們才認識九年⋯⋯以⼈類壽命六 ⼗歲、⼋⼗歲來講,都才剛起步⽽已。」

要論⾃學以來的⼼路歷程有許多,不過,要跳脫於現況之外思考,灝芝認為並不容易。 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資訊量太⼤,看到別⼈做什麼事,⾃⼰沒有做什麼事;別⼈做得到什麼事,⾃⼰⼜做不到什麼事,就容易被影響:「媒體其實是⼀個萬惡的根源,那種東⻄到後來就會變得疲乏。」若沒有清楚地知道⾃⼰的個性,容易⽽被漫天的資訊羅網⿇痺。

第⼆年後,以為會上軌道,但卻是⼀連串的崩壞。以時間的掌控為例,「要讓⼩孩睡飽的話,⼤部分就是早睡早起嘛,⼀天就是要運⽤好多時間。最棒的就是早上精神很好, 所以學習都應該排在早上。」不過最近開始檢討後,發現其實家裡沒⼈是所謂的「晨型⼈」:例如爸爸⼯作的緣故,出⾨與回家的時間並不固定,有時候九點、⼗點⼩孩聽到 爸爸回來,總是會想要起床找他。

⼜例如,由於⼥兒屬於觀察型的⼩孩,所以⼀整天到晚上,經過沈澱跟整理之後,其實是她能量累積到最澎湃的時候,所以看到她還沈浸在畫畫中,就覺得不應該打斷她的創作。⽽另⼀⽅⾯,知道⼩孩⼦應該要早睡、要⻑⾼,看到九點⼗點還在畫畫的⼥兒,⾝為⺟親的⾃⼰也會感到焦慮與掙扎。知道⼩孩處於很有興致與能量的狀態,同時⼜擔⼼沒辦法如此維持體⼒,也會影響發育。

此般的掙扎,從⼥兒還在學齡前階段就有了。⼤家都覺得家裡穩定對⼩孩是很重要的, ⽽灝芝也知道⾃⼰必須要幫⼩孩營造⼀個很穩定的環境、變成情緒很穩定的媽媽,這樣⼩孩就會穩定地⻑⼤。不過事實上,可能因為⾃⼰的個性,常常會覺得不想跟別⼈⼀樣,或質疑為什麼⼀定要這樣,為什麼⼀定要那樣。

「我也是⼈,我也會有情緒啊。」灝芝形容如此這般,不停地「原諒⾃⼰。」

「當你這樣想的時候,⼼裡⼜會有⼀個聲⾳跟你說:好像太容易放過⾃⼰了?也會有各種聲⾳跟你說,如果你今天要帶⼩孩⾃學,就應該要很有能量。」可是,真的是這樣嗎?

學習成為⼀個共同體

平時⼀週的規劃,週⼆與週五⽻⽩群學⽇,週三可能會參加社群⽇或步道課。有時週⼀會⼀起去上班,變成其實只有禮拜四⼀整天在⼀起。外⼈就會覺得這很奧妙,那這樣⼩孩是否還在⾃學的狀態。

把⼩孩帶去上班的理想狀況是:做⾃⼰的事,例如學語⽂跟數學。畢竟⾃⼰的⼯作之處 是⼀個很棒很安全的空間,無聊的時候還可以去逛逛展場。⼀開始⼩孩也覺得還蠻不錯的,但不久之後,不在媽媽的視線範圍內就會消失。「我們認為她應該先做的事情,例如語⽂練習或是數學作業,她都盡量拖到最後⼀刻。就像因為不想進房間上課,所以就 會吃早餐吃很~久。」

想要盡情享受當下,才能深呼吸去做她最不想做的事。

以灝芝家來說,如同先前提到的家庭成員特性與家庭⽣態的關係,若要有⼀個「健康」、「穩定」的成⻑環境,就會變成全家都以⼥兒的作息為主。例如爸爸回家的時候必須輕聲細語,避免發出聲⾳吵到⼥兒睡覺。但後來也覺得沒必要這樣:「我們應該是⼀個共同體,我們是⼀組的,做⼀件事情與決定的時候,盡量希望⼤家都可以共好。所謂共好的就是沒有⼈委屈,我們不要因為⾃⼰想要的東⻄⽽去傷害別⼈、怕造成別⼈的負擔。 這才是⼀個家。」

不管是⾯對家庭⽣活、學習或做⽻⽩的專案,由於⼥兒常常處在⼀種跟她說什麼,就會覺得這個也不錯,這樣也⾏的狀態,「不過如果⼼很⼤,想要的東⻄很多,⼩孩⼦⽐較沒辦法聚焦。」

就像很多東⻄,她不知道⾃⼰到底是會還是不會。當看到⼩孩以為⾃⼰會,⼜不想要給予⼤⼈既定的框架,就是同時作為⺟親與教學者的難為之處。

以「學習注⾳符號」為例,幼兒園的⽅式是教他們認識注⾳符號,可能是拿⼀些填字本練習,並不是有系統的教學⽣怎麼練習拼⾳。像國⼩的 11 週注⾳教學,按照流程進⾏的話可能真的就會了。⽽孩⼦從幼⼩銜接到⼩學時,以注⾳符號為例,因為看過很多次了,都覺得⾃⼰已經學會;⽽真正要去運⽤的時候就產⽣各式各樣的問題,例如⼆聲三聲分不清、沒辦法直拼、⽐較難發⾳的字就會不夠清楚等等。

畢竟學習成效若沒有客觀的標準,⼜疏於練習的話,就更難真正建⽴起屬於⾃⼰的成果。 這個時候就要花時間修正回來,讓⼩孩知道「原來這才叫學會。」想辦法讓⼩孩無痛地接起來,把學習建⽴⽣活實際的運⽤上。

在⼥兒目前為⽌的⽣命中,學習最久的是跆拳道。「武術這種實際的東⻄就是要練,不練的話根本就學不會。所以就會碰到很累啊、不想去,甚⾄不提醒就會常常忘記要去上課。站在家⻑的⽴場,就會覺得孩⼦真的想學嗎?但問她要放棄嗎,卻堅持說不要。」

花時間去摸索與感受⾃⼰到底想不想做這件事,似乎不分⼩孩或⼤⼈都需要。

提到為什麼⼩孩⾃學,因為⼤學畢業還找不到⾃⼰想全⼼投⼊的事情,所以希望⼩孩能 夠找到這件事,提早發掘⾃⼰的能⼒。不過到底花多久時間、要到什麼時候、應該要給 多少資源、要做多少嘗試才能達到;或是,真的有可能嗎?這恐怕是家⻑最關切的部分。 畢竟每天的每天,孩⼦的狀態都不⼀樣,被刺激觸發的點也會不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