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想早起試試看!」

從爭取田徑隊訓練,到嘗試做一些改變,我看到一位國一生,如何知道一件很好的事情,內化成自己的需求,並且要求自己、進而實踐的過程。我突然一句話衝出口:「如果當初沒有自學,你覺得會有這樣的一天嗎?」Shiloh:「可能不會喔!」

一號現場:

國中學期剛開始,設籍學校選拔田徑隊,Shiloh興沖沖地爭取並順利加入,不過晨訓時間比以前國小的長跑隊還要早,七點就開始在操場拉筋了,雖然我們家距離國中只有2分鐘路程,但我馬上意識到如果要當個別人眼中的「好媽媽」,我得更早起床準備早餐,但偏偏我就是個「晚起人」,沒睡飽或是太早起床,會呈現靈肉分離的狀態。我告訴Shiloh,我很高興他加入田徑隊,但真~的~沒辦法早上叫他起床,「你能自己處理嗎?」他很篤定地答應我,「我可以啊!」

從那時候開始,他在睡前設定好鬧鐘,6:40早上起床花個五分鐘漱洗就出門了,大約7:40回到家,這時他才開始準備吃早餐,弟弟和我也差不多在這時間才起床。有時,我會看到等不及早餐的哥哥在廚房煎蛋、泡麥片、烤土司,有時我還在賴床的時候聞到早餐店的特殊香味,原來他會記下我們喜歡的餐點,晨訓回家前在早餐店買好再回家。我們一起共度早餐時間,他和我聊剛剛做了哪些循環訓練,如何跑間歇、同學來了幾位、誰生病、誰在樹下休息 ,或是他們說的冷笑話…或者就是我們安靜的看書、看手機新聞。

前幾天,某個晚上他發現隔天就要繳交的作業還沒完成,快十二點了,幾乎呈現游離狀態的Shiloh說:「只要熬夜過一次,你就不會想再熬夜了,上學期缺交好多作業,一次補完的那種痛苦經驗,現在又來了…」我只問:「你想今晚就寫完嗎?」他點點頭,我陪坐著以示「精神與你同在」。隔天,他沒去田徑隊,但因為上課時間本來就晚一點,多睡一個多小時,就有充飽電的感覺,那天我叫醒他,他說:「我就是打算今天睡到飽,現在果然精神很好,不過 …今天也是這學期你第一次叫我起床耶!」

image

二號現場:

清晨,一樣的廁所開關門聲音、沖馬桶的聲音、漱口杯放回洗手台上的哐啷聲、吹風機的嗚嗚聲…只是今天天色更暗,「哥哥是起床了,但怎麼這麼早?」這才早上6點23分?

Shiloh晨跑練習回來,他神清氣爽地告訴我他正在測試的大計畫:「媽媽!我要試試看昨天晚上影片中的那些做法!」

前晚,他嘗試以中文翻譯一段英文影片:The “1 Billion Dollar Morning Routine” — Habits of the World’s Most Successful People — 成功人士都在做的習慣 — 價值百萬的清晨儀式。那是他和同學一起進行的作業。

他拉著我到房間看看他鋪的床,像展示作品一樣,他覺得有點驕傲,但也說「我還能做更好」。我問他:「你還做了哪些事呢?」

Shiloh:「我今天特別早起,大概六點,我真的一起床就先回想剛剛做的夢,然後摺棉被,要摺得很漂亮,自己都能欣賞的那種,然後去喝一大杯水,再回來做仰臥起坐,接著冥想十分鐘,最後才去刷牙洗臉!還有你看,這是我早上發現的,我拍下了照片,那時候天亮了,但還看得到月亮喔!我選的那些早晨儀式,有的是看影片底下的留言分享的,他們說很有效,我也想來試試!」

媽媽心中有股暖流經過,我的孩子大多數時間已經能自律、也能偶爾為自己設下挑戰、自己檢討了。咦?不過就是摺棉被?喝開水?甚至快要遲交作業,對啊!我就是在感情上很浮誇,每次小孩一點點的改變,我都會感動萬分,眼眶泛淚的告訴他們:你好棒!你好不一樣!

一個不一樣的清晨儀式,會為一整天的學習帶來什麼影響呢?我期待他在晚餐時刻的分享,大致上是:平常對某人說的話很不耐煩,但今天卻能更心平氣和的聽對方說完、並且冷靜的、理性的回應與討論。原來是抗壓值變高了呀!

image

慢慢說、練習想深一點

我觀察自學以前的他,通常是跟著別人一起行動,但現在不一樣,他能自己決定改變一件事情就果決地去做,也能和同學分開來看展覽,一個人也能很自在、一個人也能有安全感。有種「自反而縮,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氣魄。

自學前自學後,到底是什麼樣的轉變讓孩子產生自省能力,內化成力量?我猜,改變生活節奏,終於能「慢慢說明一件事」是原因之一。有時間的餘裕帶孩子看到問題背後是什麼,親子對話時間也變多了,討論範圍大一點的是中美貿易戰、社會事件中的正與反、到學習科目中的「為什麼要寫作業」,父母-孩子-老師三方都有公平的陳述機會,生活與學習中的「標準答案」變少了,反而能讓討論更深、產生更不一樣的看法與角度,如果自己都能認同這樣的想法,自然就會比較願意做到。

舉個例,Ben不能理解為什麼學生犯錯老師要罰抄課文?已經想得夠深的哥哥馬上回他:「我也不能理解以前老師為什麼要用『抄課文』的方法來懲罰,如果是因為學生太吵,老師應該和他們討論為什麼要小聲點,說明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,如果只是『抄課文』,就算他們下次真的不吵了,也只是因為不想抄課文,而不是因為知道為什麼不能吵啊?這樣根本沒徹底學會!」媽媽對哥哥睿智的話語報以偶像的眼神,他把我想說的話都講完了,剩下的是兩兄弟模仿抄課文的搞笑動作與呆滯神情。

慢慢說、慢慢做、慢慢等、可以犯錯、可以一再得到重新來的機會,以上每一件看起來超沒效率,但我們在自學的過程中實踐這樣的教育理念,並體會到沒有效率卻是「很有效」的溝通模式。

作者:習飛學群家長

本文原刊載於 <自學現場Medium> 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