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初心是:讀同一種教科書,在類似文化下的學生那麼多,我們是否來試試不一樣的路?
我有兩個孩子。老大小學時讀的是所謂體制外實驗學校,國中讀了一學期的一般國中,然後因為剛好看到有了團體自學的辦法,讓教改媽媽太想嘗試。所以他中間去讀了一學期的全人中學遊歷一下,國二時就開始團體自學了。
好啦,媽媽覺得很酷,兒子則是很習慣這種非學校的生活。我們就這樣展開我們的有趣生活。
女兒呢?女兒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申請個人自學。理由呢?理由還是媽媽覺得很酷。我很想知道,一個人從小到大不要或很少在學校,自然而然的生活與成長會是怎樣?我很好奇,人類在當代的其他可能性。
我們家自學有階段性目標以及大概的想法,然後我會很注意「原則」。我只有特別注意原則,讓我的孩子可以在我「特意練習我的原則」下,讓他們有更健康的家庭支持環境。
我的原則是什麼呢?例如我對兒子的挫折,我自己的包容度得特別大。我注意這點,來讓原本比較敏感的他,在遇到挫折時,有好的心理修護能力。我也特別在他有動機的事情上,給予肯定、鼓勵,然後拆解成一些小計畫,從夢想變成一個一個可以跨出的一步。
我不是自己坐在孩子旁邊教課本的媽媽,這個畫面在我家可能沒有出現過…….。
而對女兒,我的原則則是讓她慢慢有更高的自主性與勇敢。我幫她撐開一些比較不會需要從眾的空間,給她很足夠的愛。她的安全感似乎特別好,因此勇敢也就是隨之而至的人格特質了。
作者:鄭婉琪(羽白群學計劃主持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