⚙️

理解孩子系列|(一)工程腦的他

image

他常常會來跟我說「婉琪我注意到$@!」可能是一個包裝袋因為氣壓的差異造成的膨脹,可能是告訴我怎麼玩鏡子。

昨天課後我們老師們討論學生的狀況,社會課老師提到這位學生記不得某某東西是誰提出的,他想,這不是重點嗎?向我提問學生為何沒有抓到這重點?

我也常常特別招呼他來問問周遭觀察到的物理現象,例如跟他在樓梯口看著花磚牆穿過來的光線,或是他主動跟我說我們在綜合引導課時來弄壁癌吧。

「我跟你說,你在物理、工程方面是特別厲害的耶。他眼神亮了起來,更有自信。

我也正好剛思考過他適合的表達。讀了什麼東西,好像得表達,大人們比較能知道學生學習的成果。然而,每個人的表達都該是一樣嗎?

正如每個人的關注點、訊息擷取點不一樣,在表達上,應該也要找看看最適合的方式。對有些學生來說,轉了幾轉的文字表達,不一定最好。況且,除了考試得大量用文字外,我們其實已經因著科技的發展,圖像與影像的溝通傳遞,也有著跟過往不一樣的語言與工具了。

五六年級的孩子,已經能在生活中獨立做著許多探索。跟十歲以前的狀態不一樣,他們腦子有著很多的舊經驗或是到處讀來的訊息,蹦蹦跳著。

而這些蹦蹦跳著的想法,其實不好表達。

這問題我觀察與思考了一陣子,有個暫時的結論與假設。因為這些個別差異累積的一些天份,並沒有人太常跟他們對話,從他們的經驗中抽練出抽象語言。

學校不都在教抽象的東西嗎?怎麼會沒有?

學校教的,比較是一個年級一個年級一起的。不一定對上每一個人特別注意著的事,教法也難以對上學生原有的思路。我靜靜想著他們腦子的東西有沒有一個適合的表達結構?一般我們教作文,教寫作,那個書寫方式也不一定對上孩子不同的思維。

工程腦的他,表達結構可以是「應用」、「圖示」、「原理」、「發想」。這讓我想起我們之前買的一套工程教學的教材。

我跟社會科老師說,其實才小學的他探究歷史也可以這樣做。取那時代的物,看它的構造、看懂原理、提出他發想的點。

老師說對耶。的確他雖然不記得科學家人名,但畫了一個圖。那圖,他畫得很仔細。

這是我自己的思考與推論,也不全然正確。教學引導時,我常常得思考、嘗試。

這個時代孩子的資訊來源十倍於我們當年。這學期我們盡量拿掉講授式的課。時間花在理解與引導孩子上。我看到每個孩子都有他天才之處,如何跟著他們一起取訊息、思維、表達,在學習引導中重要的工作。 作者:鄭婉琪(羽白群學計畫主持人)